您好,歡迎來到重慶建筑勞務平臺 !會員登錄|立即注冊 VIP服務 |設為首頁 |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 正文

建筑行業研究及投資策略報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11-12  瀏覽次數:166
核心提示:  1. 傳統建筑疑無路,新興產業又一村  建筑行業過往數年表現乏善可陳,但 2021 年卻實現了相對收益。自 2016 年享受 PPP 和一帶一路紅利的上漲后
   1. 傳統建筑疑無路,新興產業又一村

  建筑行業過往數年表現乏善可陳,但 2021 年卻實現了相對收益。自 2016 年享受 PPP 和一帶一路紅利的上 漲后,建筑行業便一路下調估值至今,中途雖偶有波動,但仍難改大趨勢。從 2017 年年初開始算起,建筑行業 累計下跌約 30%,同期滬深 300 指數則上漲約 50%,相對收益大幅跑輸 80 個 pct。而 2019 年開始的兩年藍籌股 行情也未帶動建筑板塊估值上揚,滬深 300 上漲約 60%,建筑行業僅上漲 6%,兩年基本處于原地踏步階段。但 在 2021 年,截至 10 月末,滬深 300 指數從年初的 5268 點下跌至 4900 點左右,下跌幅度約 7%;建筑行業則略 實現相對收益,指數(中信)從 2933 點上漲到約 3300 點,上漲約 13%。

  城鎮化放緩及樓市“房住不炒”的發展基調是導致建筑行業長期低迷的主導因素,這一趨勢不可逆轉。但作為一個擁有幾十萬億市場的巨型行業,其產業鏈上下游涌現的大量新興趨勢與機會值得把握。建筑業的下游 主要由固定資產投資所驅動,從 2009 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建筑安裝工程投資增速便一直處于下滑區 間,時至 2020 年僅為 4%,未來隨著城鎮化的逐漸到頂,也很難再有提高的空間。在此背景下,建筑行業能在 2021 年跑贏大盤,或許是因為新的結構已然出現:今年以來建筑行業漲幅靠前的標的,無不具備自身新的運行 邏輯,哪怕是中國化學和中國電建這樣的央企。通過總結各類表現突出的公司情況,我們認為 “新能源”與“新 建筑”將是建筑行業中的新機會。

  

 

  2.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與建筑形成產業共振

  2.1 工程:新能源電力發展速度快于火電建設下降,國內外電力工程保持增長

  碳中和下“增”大于“減”,電力工程行業仍有望擴張。碳中和背景下,世界各國紛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 使用,同時限制火電的使用和新增,G20 的公報草案“盡最大努力”在“21 世紀 30 年代”停止新建燃煤發電 產能項目,因此對于電力工程行業來說,事實上其內部兩方面的增減幅度將決定其整體空間的擴張或是萎縮。 根據 IEA 的預計,得益于可再生能源更強勁的增長速度,在三種不同的假設情形下(現有政策組合、可持續發 展下的情景以及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情景),2025-2030 年的全球電力行業年均投資將達到 902 億美元,1314 億美元和 2332 億美元,分別較 2021 年的 823 億美元增長 10%、60%和 183%。

  

 

  就國內而言,十四五期間國內電力系統總投資維持平穩增長,部分領域迎來結構性發展契機。根據中電聯 數據,2016-2020 年,全國電力行業投資規模較為穩定,每年均保持在 8000 億元以上,2020 年接近萬億(注: 中電聯統計的電源投資完成額口徑為全國主要發電企業,實際應該更高),達到近五年來最高水平。根據電力 總投資的十四五規劃來看,十四五期間電力行業總投資規模有望保持在年化 5%-6%左右,總體呈現平穩發展的 態勢。此外,伴隨新能源的快速推進,部分領域將有望呈現結構性高景氣,如新能源的電源端建設(風光電站、 BIPV)、圍繞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搭建(電網端)和儲能行業。(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建筑公司從事的電力工程業務分布在電站建設(包含 BIPV)、電網建設和儲能建設三個方面。電力工程 按照施工類型劃分,可以分為 EPC 總承包和施工專業承包兩種,兩者的區別在于除施工外,建筑企業是否負責 設計和設備采購等事項,鑒于 EPC 正在成為行業主流,后續的市場空間測算我們都是以 EPC 作為基準進行的。 而按照施工對象或施工領域劃分來看,建筑企業主要在電站建設(BIPV)、電網建設和儲能建設三個方面積極 參與新能源工程的推進,接下來我們也會以這幾個方面來介紹新能源電力工程帶來的行業擴張情況。

  

 

  2.1.1 “風光”無限,電站建設迎來歷史級行業機遇

  “風光”快速發展,電站建設投資額創新高。從官方規劃來看,到 2030 年中國風光裝機總 量不低于 12 億千瓦,截至 2020 年底二者合計累計裝機量為 5.35 億千瓦,對應 2021-2030 年均新增裝機量不低 于 6650 萬千瓦。此外,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組織的預測,光伏風電的發展速度有望遠超官方規劃,到 2025 年風、光裝機分別達到 5.4 億、5.6 億千瓦,2030 年風、光裝機分別達到 8 億、10.25 億千瓦。以當前一千瓦風 電和光伏投資分別為 6000 元和 4100 元的投資水平來計算,十四五期間年均風光投資額將達到 5620 億元,十五 五期間將躍升至 6939 億元(此處需加以說明的是,中電聯歷史統計的風光總投資為 2000 億元左右,該數據的 統計范圍僅包含大型發電企業的投資,因而不可將測算的市場空間與中電聯的統計數據作直接對比)。

  2.1.2 政策大力推動分布式光伏,行業巨頭下注 BIPV

  分布式光伏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光伏電站可分為集中式光伏與分布式光伏兩類,而分布式光伏正逐漸 成為光伏發展的主要動能。6 月 20 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下發《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 點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開展整縣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工作,強調“應接盡接”和“宜建盡建”,并對 申報項目的建筑屋頂面積可安裝光伏比例提出了量化要求。9 月 14 日,國家能源局公布《整縣(市、區)屋頂分 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報送試點縣(市、區)676 個,全部列為 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

  

 

  碳達峰政策再度加碼,預計 2020-2025 分布式光伏市場空間 CAGR 達到 20%以上。10 月末中央再出重磅 文件,國務院發布《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對推進碳達峰工作作出總體部署。文中提到,到 2025 年, 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 50%,首次對分布式光伏的發展目標作出規劃。在假設 公共機構建筑和廠房屋頂的年度竣工面積保持恒定的情況下,我們測算得到僅是這兩種建筑所能提供的 2025 年 分布式光伏的新增裝機量就有望達到 42GW,較 2020 年的 16GW 大幅增長,CAGR 為 22%。

  BIPV 與 BAPV 各有千秋,行業巨頭押注 BIPV 路線。分布式光伏按照光伏材料的安裝位置,可分為光伏 建筑一體化的 BIPV 和附著在建筑物上的 BAPV 兩類。兩種方式各有其優劣性,BIPV 在外觀、設計壽命、防水 等等多個方面均較 BAPV 更具優勢,而 BAPV 則更適用于存量建筑,由于其是直接附著在建筑物上,不需要將 屋頂拆除,相對而言更為便廉。成本端則需要依項目情況具體來定,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兩條路線上,以隆基 為代表的行業龍頭更多押注 BIPV 路線。去年 8 月,隆基股份發布首款 BIPV 產品,宣告了正式進軍建筑光伏一 體化市場。年初入股森特股份后,隆基董事長鐘寶申在今年 4 月的業績交流會上表示,投資森特股份后,公司 對于今年 BIPV 的出貨量有一定要求,即要實現 400MW 左右的目標;而在 6 月 7 日的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鐘 寶申也重申了公司希望在 2024 年將 BIPV 業務做到 100 億元營收的目標。

  

 

  2.1.3 儲能步入快速發展期,抽蓄和電化學脫穎而出

  儲能行業正式跨越歷史性節點,邁向高速發展新時期。鑒于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儲能成為了這場能源 革命的關鍵支撐技術。今年以來,國家以及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儲能利好政策,國內外大規模 儲能項目陸續啟動,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儲能,或擴產或跨界合作,儲能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重磅 文件《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儲能產業在“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確定了近期 儲能發展的重點任務及產業布局,對儲能政策思路及市場建設給予了指導,標志著我國儲能行業正式跨越歷史 性節點,邁向高速發展新時期。

  抽水蓄能和電化學儲能為主流儲能技術,未來均大有可為。儲能有多種技術路線和實現方案,從成本、使 用便利性和已使用規模綜合來看,抽水蓄能和電化學儲能將有望繼續保持其主流儲能技術的地位。根據 CNESA 的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已投運儲能項目裝機量為 191.1GW,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達 到 172.5GW,占比 90.3%;電化學儲能緊隨其后,累計裝機規模為 14.2GW。在我國,抽水蓄能和電化學儲能同 樣占據主導地位,二者的累計裝機規模分別為 31.79GW 和 3.27GW,合計占比接近 99%。

  

 

  技術迭代助力電化學儲能突破成本拐點,電化學儲能迎來爆發期。2020 年底,中國電化學儲能突破了過去 數年反復提及的 1500 元/kWh 系統成本的關鍵拐點,當年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達到 1.56GW,首次突破 GW 大關。而在全球,成規模的百兆瓦量級的儲能項目頻繁出現,2020 年新增投運項目規 模達 4.73WGW,電化學儲能的大時代已然開啟。展望未來,根據 CNESA 的測算,2021-2025 年,在保守場景 和理想場景下,電化學儲能的年均新增裝機量有望達到 6.4GW 和 10.5GW(2020 年新增裝機量為 1.56GW), 同時依舊按 1500 元/kWh 的投資額進行測算,電化學儲能所帶來的年均建設空間將分別至 96.7 億元和 157.8 億 元。

  

 

  政策推動下,抽水蓄能的歷史性跨越。國家能源局于 9 月 9 日正式發布《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三五”翻一番,達到 6200 萬千瓦以上;到 2030 年,抽水 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四五”再翻一番,達到 1.2 億千瓦左右;到 2035 年,形成滿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規模發展 需求的,技術先進、管理優質、國際競爭力強的抽水蓄能現代化產業,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業。 根據前期征求意見稿的數據,當前已投產抽水蓄能裝機規模約為 3249 萬千瓦,則可以估算 2021-2025 年的年均 新增裝機量約 600 萬千瓦,而“十五五”將進一步提速至 1200 萬千瓦。從過往數據來看,抽水蓄能年均新增裝 機規模也僅為 200 萬千瓦左右,意味著純增量將達到 400 萬千瓦和 1000 萬千瓦。按平均每千瓦 0.5 萬元投資規 模計算,“十四五”和“十五五”的新增年均投資規模達到 200 億元和 500 億元左右,有效開拓了現有的抽蓄 市場乃至電力市場投資規模。

  

 

  2.1.4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電網投資部分領域景氣度向上

  電網領域投資機會存在于部分領域。電網的投資需求大部分來源于國網,國網掌門人辛保安曾多次在不同 場合表示,未來五年將投入 3500 億美元推進電網轉型升級,對應年均投資 700 億美元約 4000-5000 億人民幣, 與過往年份的電網投資額保持接近,因此電網的建設機遇或更多在于其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中的“新型”:為適 應新能源發展所帶來的特高壓建設需求、電網數字化以及終端的綜合能源服務等。以綜合能源服務為例,中國 能源報預測其市場空間未來有望達至萬億級別,但市場中參與主體眾多,競爭激烈,具備牢固客戶資源優勢的 企業或有望占據制高點。(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2 運營:“量價”齊升,發電端業績確定性增強

  新能源裝機持續增長疊加綠電交易,運營商喜迎“量價”齊升。光伏風電未來的裝機量持續增長毋庸置疑, 能耗雙控政策規定可再生能源消納不納入消費總量考核,進一步提升用電側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而從電價 角度來看,綠電交易機制的建立給新能源電站帶來了價格端的溢價和支撐。9 月 7 日,來自 17 個省份的 259 家 市場主體,以線上線下方式完成了 79.35 億千瓦時綠色電力交易,這是我國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正式啟動后的首 次交易。初步核算,此次交易可減少標煤燃燒 243.6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 607.18 萬噸。這次試點交易中,成交 均價較正常中長期協議增加 3-5 分/度。隨著綠電交易機制的不斷完善,跨國企業、外向型企業和控排企業等均 有較強采購綠電的需求,新能源發電商有望享受綠電溢價帶來的增厚收益。

  平價時代下,補貼帶來的現金流問題將有所緩解。目前風電和光伏均已基本進入平價時代,對于未來有大 量新裝機需求的運營商而言,增量電站將不再收到補貼發放進度緩慢而帶來的現金流不利影響,從而進一步提 升現金流和業績的契合程度。從過去的數據來看,新能源運營商受到補貼的困擾較為嚴重,如三峽能源約 93% 的應收賬款均為補貼組合賬款(2020 年末數據),預計未來這一現象將會得到逐步改善。

  

 

  3. 新建筑機會多點開花,優質賽道不斷涌現

  3.1 裝配式發展或將超政策預期,鋼結構十四五規劃出爐劃定增長空間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工業化轉型的必要抓手,十三五期間增長迅猛。建筑領域的資源消耗大、排放高,建造 方式粗放等方面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推廣綠色建造,推動建筑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而大力發展裝配 式建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裝配式建筑面積達 16 億平方米,年均增長率為 54%,dao 2020 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達到 20.5%。

  預計到 2025 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比例將達到 40%,超過中央政策規劃的 30%。2020 年,全國層面的裝 配式建筑的定量發展目標是《“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中劃定的新開工面積占比達到 15%,而 2020 年 實際的占比已經達到了 20%。展望未來,按照各省的十四五裝配式規劃政策進行測算,到 2025 年全國裝配式新 開工面積占比有望達到 40%左右,超過之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中劃定的 2025 年左右達到 30%的目標。

  

 

  鋼結構十四五規劃出爐,十四五平均增速達到 9%?!朵摻Y構行業“十四五”規劃及 2035 年遠景目標》提 出,到 2025 年底,全國鋼結構用鋼量達到 1.4 億噸左右,占全國粗鋼產量比例 15%以上,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 筑面積比例達到 15%以上。到 2035 年,我國鋼結構建筑應用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鋼結構用量達到每年 2.0 億噸以上,占粗鋼產量 25%以上,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逐步達到 40%,基本實現鋼結構智能建造。結 合 2020 年鋼結構產量 8900 萬噸的數據,可以推算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鋼結構產量 CAGR 分別為 12%和 9%,行 業在十四五仍然能夠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行業已度過至暗時刻,未來值得期待。2021 年以來鋼價的快速上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游鋼結構乃至裝配 式建筑的訂單需求,以行業龍頭鴻路鋼構為例,從鋼結構訂單加工量角度來看,假設 20Q2/20Q3/21Q2/21Q3 的 平均鋼結構單價分別為 0.6/0.6/0.7/0.7 萬元,則今年二季度的鋼結構訂單加工量僅為 75.5 萬噸,較去年同期 的 80.4 萬噸有所下滑,但是三季度的訂單加工量已增長至 96.9 萬噸,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皆有較大提高。此 外,龍頭在資本市場的短期表現或也值得期待,從歷史復盤來看,鴻路鋼構的 T 季度材料訂單增速與(T-1)季 度材料訂單增速的差值與(T+1)季度的市場表現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例如,2020Q4 單季度材料訂單增速 為 50%,環比提高 46pct,公司在 2021Q1 的單季度漲幅為 35%。

  

 

  3.2 減隔振(震)市場——優質的賽道不應被忽視

  3.2.1 軌交減振行業蓄勢待發

  什么是軌交減振?軌道交通減振降噪指的是降低因列車運行引起的噪聲與振動對敏感目標的影響的專業領 域,根據噪聲與振動來源不同,軌道交通噪聲與振動措施主要包括噪聲控制和振動控制兩個方面:A.噪聲控制: 以降低列車運行引起的一次噪聲1為主,主要包括噪聲源控制、噪聲傳播途徑控制、噪聲敏感目標防護等措施。 B.振動控制:以減緩列車運行引起的振動、降低軌道結構的二次輻射噪聲污染2為主,主要包括軌道車輛、軌道 結構、橋梁結構和隧道結構振動控制,以及建筑物防護等措施。

  

 

  短期城軌建設熱度不減。當前大部分軌交減振主要運用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領域,而我國當前正是城軌建 設的高峰期: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數據,十三五以來我國每年新增的軌交運營長度從 2016 年的 535 公 里左右增長至 2020 年的 1233.5 公里。截至 2020 年底,在實施的建設規劃線路總長達 7085.5 公里,至少可以 保證到 2025 年的建設強度??偟膩砜?,我國軌交建設依然將保持每年較快的完成進度。

  中長期看,都市圈融合打開城軌新空間。國家已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 建設和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發展規劃,同時提出了其他一大批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設想,都市圈城市群正在成 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這將大大提升城市內和城際間的軌道交通重要性和需求量。目前,國家已經 實際落地《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等具體交 通類規劃,要求到 2025 年長三角和成渝地區建成軌道上的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分別達到 2.2 萬、1 萬公里。

  環保意識的提高有望帶動軌交應用減振比例的上升。鑒于軌交減振的目的在于消除對于周邊敏感人群及物 體的影響,當周邊不存在敏感人群及物體,或是振動強度低于政策規定值時,可以不采取減振措施。因此,對 于某一條軌交線路而言,線路中應用減振措施的線路長度將根據項目具體的情況而定。然而,根據《地鐵振動 對建筑物及人體舒適度影響的研究》一文的結論來看,諸如地鐵等軌交的長時間運營,會大大加劇周邊居民對 于地鐵振動強度的感受,即使地鐵振動未超過規范限制,居民仍舊有強烈的不適感。伴隨政府和居民環保意識 的不斷增強以及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軌交線路中應用減振的比例或會有所提升。

  

 

  軌道結構減振的主體是各類產品,市場空間分散于各品類中。軌道結構減振是通過在軌道上安裝相應的減 振產品來實現的,根據使用部位不同,軌道結構減振產品主要可分為道床類、軌枕類、扣件類和鋼軌類四種; 按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軌道結構減振產品主要可分為橡膠類、鋼彈簧類和聚氨酯類。除品類眾多外,軌道結構 減振產品還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產品間存在一定排他性,原因在于不同等級減振路段會采用不同減振效果的產品,且單價隨著減振等級提高而提高;二、產品間存在一定替代性,在同一等級減振路段中的軌道同一部 位,也有多類產品可以選供使用;三、產品間還存在一定互補性,不同部位的減振產品可以組合使用??偠? 之,軌道結構減振產品品類繁多,對于企業而言,所能生產的品類越多,就越能打開成長的天花板。(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而就定量的市場空間來看,我們以單公里 500 萬-1000 萬元投資,減振長度占城軌總體長度 50%-70%進行 估算,以 2020 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新增約 1200 公里算,估計 2020 年城軌減振的市場空間在 30 億-84 億元左 右,中位數為 50 億元。

  

 

  3.2.2 政策催發建筑減隔震藍海市場

  全國性抗震立法落地帶來建筑減隔震市場大幅擴容。建筑減隔震指的是在建筑物中安裝減隔震產品達到抗 震防震的目的,2021 年 9 月前,國家層面并未對建筑減隔震做硬性要求,僅云南、山西等五省有強制性政策。 2021 年 9 月 1 號開始,《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明確規定全國范圍內的高烈度設防地區 和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新建學校等建筑應當采用隔震減震技術,從而帶來減隔震行業空間的猛烈擴張。

  法規實施前市場空間約在 20 億元左右。我們通過兩種方式測算法規實施前的市場空間,首先是利用龍頭市 占率倒推,減隔震龍頭震安科技 2020 年的總收入和云南省內收入分別為 5.8 億元和 3.75 億元,其在全國和云 南的市占率分別為 30%-40%和 50%以上,因此可以得出全國和云南的空間分別為 15-19 億元和 7.5 億元左右。其 次是根據有地方性強制性政策的五省的抗震設防烈度面積占比、學校和醫院每年的竣工面積以及單位建筑面積 減隔震造價 100 元三個指標進行計算,得出全國和云南的空間分別為 19 億元和 6 億元左右。

  政策落地后市場空間提升 5 倍以上。政策落地后,強制性要求政策覆蓋的高烈度設防地區(云南省為 7 度 以上、其他省份為 8 度以上)范圍將由原 5 省 47 市的 287 個區縣增加至 23 省 126 市的 648 個區縣。另外,強 制性政策要求覆蓋范圍還將新增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F行的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2006-2020 年)包括 24 個地區和 11 個城市,國土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 10%。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覆蓋范圍包括 1078 個區縣(部 分區縣與高烈度設防區有重疊,但重疊度不高),二者相加一共是 1439 個區縣,占全國 2846 個縣級行政區劃 的 50%左右。因此,我們同樣通過計算我國每年的學校和醫院的新增建筑面積,可以得出政策落地后行業空間 將擴張至 100 億元左右??紤]到非強制性政策空間以及除學校、醫院外的強制性政策規范建筑類別(例如養老 機構等),實際空間將較 100 億元更高。

  3.3 做什么都是行業頂尖——央企發力第二增長曲線

  中國中冶是我國進行境外資源開發的重要企業之一,也是我國擁有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國內企業之一。公司 擁有多個資源開發項目的采礦權益,從事的資源開發業務主要集中在鎳、鈷、銅、鋅、鉛等金屬礦產資源的采 礦、選礦、冶煉等領域。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公司在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阿根廷、阿富汗、澳大利 亞持續投資開發,擁有鎳金屬量 137 萬噸、銅金屬量 1108 萬噸、鉛鋅金屬量 128 萬噸、鐵礦石資源量 21 億噸。 公司資源開發業務中,在產的三座礦山(冶煉廠)項目分別為巴新瑞木鎳鈷礦,巴基斯坦山達克銅金礦以及巴基斯坦 杜達鉛鋅礦,其中巴布亞新幾內亞瑞木鎳鈷項目是世界紅土鎳礦中單位現金生產成本最低、全球現有已投產紅 土鎳礦中達產率和運營水平最高的礦山,新能源大背景下,該部分業務估值水平持續提升,有望帶來公司價值 重估。

  根據公司半年報,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高漲,瑞木鎳鈷礦、杜達鉛鋅礦和山達克銅礦 3 個在產礦山項目 2021 年上半年合計利潤人民幣 10.9 億元(占整體凈利潤 16%),較 2020 年上半年的合計虧損 0.1 億元扭虧增盈 11 億元,較 2020 全年增長約 1.5 倍,有效助力公司實現“十四五”的精彩開局。

  

 

  中國化學積極進軍化工實業,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壟斷。中國化學積極探索“技術+產業”的一體化開 發模式,主攻“卡脖子”技術,拓展新材料行業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在新材料領域,中國化學已研發和掌握己 內酰胺、己二腈、氣凝膠等化工新材料領域核心技術,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當前在運營的己內酰胺項目, 產能提升至 33 萬噸/年,創全球單線最大產能。該項目持續保持穩定運行,產品質量國內最優,經濟效益顯著。 此外,為解決國內尼龍 66 關鍵原料己二腈被“卡脖子”的問題,突破美國英威達等公司的技術封鎖,公司依托 自主研發丁二烯法己二腈技術,正在山東淄博投資建設我國首個工業示范裝置(20 萬噸/年),預計 2021 年底 竣工、2022 年初投產。在業績方面,公司當前新材料貢獻凈利潤占比已達至 20%以上(2021 年上半年),預計 待己二腈和氣凝膠等項目投產后,利潤占比將進一步上升,帶來公司的價值重塑。

  

 

  4. 新征程,新起點,建筑行業從新出發

  總的來看,我們認為,建筑業的周期下行縱然是大勢所趨,但是新機會也在悄然孕育,“新能源”與“新 建筑”或將是照亮建筑行業黎明的第一束光。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主辦單位:重慶弟恩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聯系電話:15111809203 唐先生

渝ICP備18014548號-1

?
影音先锋亚洲精品自拍日本,激情综合五月天9977,2021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小说,日本护士取精视频XXXXX,另类丝袜人妻中文无码专区,亚洲精品自在线拍2019,日本vs黑人在线视频69影院,